名必有實,事必有功。唐代的王勃在《上劉右相書》中寫道:“征實則效存,徇名則功淺。”其意思是,本著求實精神、踏踏實實的人,就會干出成績;一心專務虛名、敷衍塞責應付工作的人,功績自然淺薄。這句話告訴我們,偉大功績要靠求實務實得來,絕不是虛浮之風能夠換得來的。
《舊唐書·張濬傳》中記載,張濬出軍討太原,楊復恭敬美酒,張濬推辭:“圣人賜酒,已醉矣。”楊復恭戲曰:“相公握禁兵,擁大旆,獨當一面,不領復恭意作面子耶?”張濬笑曰:“賊平之后,方見面子。”在張濬心中,面子并不重要,能打勝仗才重要。為將者身處高位,徇名而立不可取。唯有實事求是,勤于練兵、多打勝仗,才能建立一番功業。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東漢時期有名大將叫馮異,為人謙遜、不圖虛名。《后漢書·馮異傳》中寫道:“每舍止所,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馮異在云臺二十八將中位居第七位,為人低調,有功歸于部下,有過攬在自身,謙遜的品質讓劉秀大為贊賞。馮異富有遠見卓識,指揮作戰更是奮勇向前,專任險難、治軍嚴明、善用謀略,從不居功自傲、不矜不伐。馮異屢屢為后人所頌揚,既在于他的戰功,更在于他不圖虛名、不圖私利。
我們黨一直提倡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很多優秀黨員領導干部,都留下了長久的功業實績,這與他們求實的作風、實干的精神、正確的名利觀是分不開的。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帶領干部群眾治理風沙、鹽堿、內澇“三害”,蘭考人民至今“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谷文昌懷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么”的信仰,帶領東山干部群眾把人間荒島變成海上綠洲,“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為東山百姓至今的傳統;黃詩燕嚴于律己、勤奮敬業,他惟愿“省點時間干點事”,被群眾譽為“最美扶貧書記”……事實證明,腳踏實地工作,俯首為民辦事,才能經得起歷史的客觀評價,在群眾心中樹起恒久豐碑。
樹牢正確的政績觀,最需要的就是實事求是,最要不得的就是追求虛名。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干部為了撈取政績,搞“面子工程”“亮點工程”,到頭來什么政績都沒留下,卻留下了勞民傷財的“爛攤子”;有的喜歡造聲勢,搞“數字政績”,不把精力用在主責主業上,看似做了很多工作,卻皆是無用功。諸如此類的行為,背離了正確政績觀的要求,不僅干不出好成績,也留不下好名聲。
求實績,還是務虛名,是一道選擇題,也是對黨員領導干部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的一種檢驗。新征程上,要堅持“征實”、反對“徇名”,追求大我、摒棄小我,一心一意抓落實,全神貫注謀發展,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