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偵察衛星到第一代長壽命實時傳輸對地觀測衛星,從“嫦娥奔月”到“逐夢火星”……“人民科學家”葉培建,與中國航天事業一起,在克服困難中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他常說:“不害怕困難,要讓困難怕你。認準的事情,就一定堅持下去。”正是這種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精神,讓葉培建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創造性成就,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成功的道路上必定不會是一片坦途,葉培建的航空航天生涯中,面對的問題數不勝數,但他始終保持向困難進發的勇氣,從不退縮。2000年,第一次擔任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的葉培建,便經歷了“至暗時刻”:資源二號01星入軌后的第二天突然間失去了聯系。突發情況并沒有讓葉培建亂了分寸,他頂住壓力,力主抓住衛星仍在中國上空的機會,發送指令、進行搶救。終于,衛星再次收到了正確的信號,恢復了正常運行,而且大大超過兩年的設計壽命,實際工作了四年多。回憶起一路走來的坎坷,葉培建直言,航天是一項“差一點點就成功、差一點點就失敗”的事業,面對困難就要迎難而上、越挫越勇。
中流擊水,才能真正熟諳水性;披荊斬棘,才能抵達未曾抵達的地方。葉培建取得的每一個成績,都是在與困難的斗爭中獲得的,尤其是在“嫦娥工程”中,他把困難當階梯、不斷向上攀登,“探月之旅”屢創佳績。2013年,當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落月任務后,關于其備份嫦娥四號的任務規劃問題曾出現過爭論。有人認為,嫦娥四號落到月球正面比較穩妥,背面的風險太大。這時葉培建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國的探月事業總要向前走,只做別人做過的事情,怎么能創新,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科研團隊克服重重技術困難,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2020年,嫦娥五號23天完成“繞、落、回”三步走的任務,并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回到祖國。在這一過程中,我國探月工程由弱變強,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把科學追求融入民族復興偉大征程,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攻堅克難。葉培建的科研生涯里,曾面對多次選擇,求學、工作,留學、歸國……他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放棄了在瑞士當教授的機會,放棄了到深交所拿十幾倍薪水的機會。他說:“我喜歡為國家做事,做得越多越好。如果有機會,我會選擇到更艱苦的地方去。”長期從事空間技術研究,導致葉培建的腰痛經常反復發作,在幾次執行任務中,因為腰痛只能躺在實驗間的板床上,但他卻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他常對學生說:“就記住老師一句話:當你老的時候你有沒有資格說這樣一句話,中國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在。”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只有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熱愛。
“中國航天目前取得的成就,按照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發展規律是很難得的,這個成就是航天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才取得的。”葉培建說。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從白手起家發展到如今的盛世繁華,背后是葉培建和無數航空航天工作人員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頑強奮斗。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我們一定能在平凡崗位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