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以不徇欲為最要,不徇欲在乎常惺惺”,出自清代郭柏蔭所著《嘐嘐言》,意為修養品性最重要的是不能隨著個人的欲望任意行事,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保持一種持續的警覺和自我意識。可見,人生在世,要注重修心養性,讓欲望有限度;方寸之間,按捺住內心的貪念欲望,方可留得住清名。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傳》中記載:有一種叫蝜蝂的“善負小蟲”,常常被壓得爬不起來。有人替它去掉背上東西,可是只要能繼續爬行,它就會把東西抓過來繼續背上,最終耗盡心力跌落而亡。古人之所以強調控制物欲,原因在于對欲望的追求是人性的弱點:“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人的欲望沒有窮盡,需要越來越多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結果使得自己“人為物累,心為形役”,甚至開啟“貪欲無度,牢獄自筑”的禍端。
古往今來,不少人雖然懂得貪欲致禍的道理,但就是耐不住誘惑,在欲望的裹挾下心存僥幸,逐漸喪失理性定力,最終走向墮落。曾有官員因貪贓被處刑時感慨:“積玉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貞觀政要·慎終》有云,“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縱觀如今一些黨員干部腐化墮落的蛻變軌跡,有的起于一頓飯局,在推杯換盞中混淆公私身份;有的是一件禮物,在玉石、字畫、珠寶等“雅好”面前,輕易突破規矩;有的是一趟旅游,接受管理服務對象的安排,自以為能逃避監督……面對各種誘惑,欲望從“眼紅手癢”到“心理失衡”,從“羨慕嫉妒恨”到“絕不能吃虧”,其背后正是心無定力,思想滑坡、貪婪作怪。
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修養內心的方法,重在常常自省、減少欲望。唐代白居易在《傷唐衢二首》中曾說:“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一個人要堅守志向,有所作為,就必須守得住內心,止得住誘惑,舍得去欲望,放得下功利。宋代朱熹曾說,“不檢束,則心日恣肆”,不經常檢討約束自己,心智就會一天天放縱無顧忌。因此,當金錢、權力等誘惑擺在眼前,是心為物役、迷失目標和方向,還是心無旁騖、不為所動,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對每個人來說,都需要慎重選擇。欲望面前,知足知止、適可而止,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面臨利誘之時,多一分冷靜與警覺,在欲望面前,少一些浮躁與盲動,需要常常修煉、久久為功。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考驗著每一名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思想覺悟、道德水平。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面對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及內心的欲望,要將紀律和規矩在內心深處筑牢、在思想深處扎根,常補精神之鈣、常思貪欲之害,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