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夫,“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制圖:李蕓)
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斗,3次立功,10次負傷;退伍后,用25年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失去雙腳雙手左眼,用嘴咬筆,寫下33萬字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他就是山東省沂源縣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朱彥夫。“人活著,就得奮斗;奮斗著,就是幸福;奮斗不止,幸福就不斷”,朱彥夫用他的極限人生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從烽火硝煙中走來,做不屈的戰士。朱彥夫14歲毅然參軍,1949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血與火的戰場上,磨練了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堅強意志。1950年,朱彥夫參加了長津湖戰役,在堅守250高地的戰斗中,朱彥夫遍體鱗傷,其憑借驚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后續部隊發現他時,腸子流出體外,左眼球被擊穿,四肢凍成了冰塊,成了一位“冰雕戰士”。由于傷勢嚴重,朱彥夫失去了雙手、雙腳和左眼,右眼視力僅有0.3,體重不足30公斤,“身高”僅有1.32米。在戰場上,朱彥夫面對強大的敵人,從不屈服,在康復過程中,他更不甘做一個“肉轱轆”,用強大的意志力努力學習生活自理。殘臂剛夾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銜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一個動作要反復練上幾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頓飯,他都累得筋疲力盡。“堅強地活著,做一個有用的人”,依靠頑強的意志,朱彥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歷經幾年的磨難、鍛煉,他又一次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一個無手無腳、沒有左眼的一級傷殘軍人再次站了起來,實現了生活基本自理。
永遠和老百姓連在一起,作鄉村致富的帶頭人。朱彥夫出身農家,一直掛念自己出生的小山村,那里是出了名的窮村。“作為黨員,對群眾的疾苦不解決、不同情、不理會,這是一種恥辱、一種丑陋、一種過失”,帶著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朱彥夫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回到張家泉村,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村里山窮地薄,他就帶著群眾造梯田;缺少水源,他就領著群眾打井、修建水渠。他拖著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座山頭,每一條山溝,羊腸小道崎嶇坎坷,布滿了碎石塊,他常被絆倒摔得皮開肉綻,頭破血流。對此,朱彥夫總是說:“我用這半塊軀干,不管是滾,不管是爬,都要盡上我的職責。”朱彥夫沒有腳,卻把根扎在群眾的心里,在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20多年里,張家泉村填平了3條深溝,新增糧田200多畝,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建起蘋果園、花椒園、桑樹園等等,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1982年,患肝炎的朱彥夫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回想起犧牲戰友的囑托,他又有了新目標,要把戰友們的英勇奮戰寫成書。他認為,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為共產黨人,必須要告訴后人,世界上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安身立命的道理,一定要把那段歷史寫下來。以嘴銜筆、殘肢抱筆、用鐵圈套筆,寫字對于朱彥夫而言,與打井整田一樣艱難;翻書、翻字典同樣不便,他就用嘴唇、舌頭翻頁。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寫了整整7年,反復修改了7遍,翻爛了4本字典,完成了著作《極限人生》,此后又寫下《男兒無悔》。朱彥夫不僅記錄戰友的信念、精神,更是用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譜寫了一曲絢麗的生命之歌。
“一個共產黨員,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無論槍桿子、鋤桿子還是筆桿子,歷經百般磨難,朱彥夫從未向命運低頭,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不畏艱險、銳意進取、勇往直前的擔當精神。我們要以先進模范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接續奮斗,譜寫新篇章。(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