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家的這條路上走走停停,順著那些自我少年時留下的痕跡,那是屬于我的成長印記,也是見證了時代發展的印記。
我出生在老家的村子里,那時父親雖在縣城工作,但生活的重心一直在農村的父母和弟、妹身上,那時每到農忙或者父母休班,父親會騎著那輛嶄新的“二八自行車”,車筐里載著帶給家人的生活用品,母親懷抱著妹妹坐在后座,我坐在前橫杠上,一開始還死死抓住龍頭,到后來膽子越來越大,總是被父親批評。就這樣一輛車“滿滿當當”騎行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每次到家我總要向奶奶抱怨硌了一路,殊不知父親帶著一家老小騎行兩個小時需要付出多少體力。村子通往外界有南北兩條路,分別經過其他兩個村子,由于經常回家,我認識幾個村子里幾乎所有同齡的孩子,每到寒暑假,老家門前那條兩人寬的“大土路”,一群孩子的歡聲笑語總是久久回蕩,蕩過日落炊煙,蕩到漫天繁星。
后來,等我外出求學,跟父親回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父親的代步工具也由“二八自行車”換成了“金城70”,那是一輛非常精致的小摩托,我總是坐在后座,直到上班才在父親的指導下第一次駕駛它。與此同時從縣城到老家的路也由土路變成了柏油馬路,連村里那條一下雨就只能“扛”著車走的土路也因為“村村通”變成了柏油路。
如今,我早已經步入工作,回家的機會越來越少,回家的方式也由火車變作了高鐵,之前十幾個小時的等待變成了現在的“輕舟已過萬重山”,交通的效率、承載力都取得了空前的發展。有時坐在寬敞的高鐵車廂里,我會想:二十多年前那個在村子里的土路上奔跑的我,十幾年前那個在大雪夜里緊抱著父親的我,十年前那個站了十幾個小時才到家的我,怎么敢想到如今這一切。但就像土路、自行車上的我想象不到柏油路、摩托車、汽車一樣,此刻在高鐵上的我也無法想到以后的我又會見證到國家未來怎樣的蓬勃發展。
幾十年里,不同的回家路反映出我們改革開放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回家的路,也改變了我人生的路。父親在高中畢業后當過工人、開過拖拉機、搞過農業生產,相比于父親艱苦的求學路,我所經歷的學習條件、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比例、就業機會與機遇都有了巨大的飛躍。同時,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人生的路,更改變了我們國家的路。“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改革開放讓我們的國家走向了富強之路、復興之路,使我們到今天能自信的向“第二個一百年”闊步邁進。未來的路,也定是站在更高的起點推進改革的康莊之路。
回家的路上,看著窗外閃過的藍天、綠樹、農田、村莊,心頭不禁泛起一陣自豪、幸福的暖意。(于欣茹)